湘潭这五年④丨你的老家,变样了!
腿哥
2021-10-06 17:42:43
关注

来源:湘潭日报

“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湘潭这五年”系列报道④

共谱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五年湘潭市农业农村工作成效和特色亮点回眸

湘潭这五年④丨你的老家,变样了!

从春耕、早插、双抢到秋收,湘乡市泉塘镇双江村种粮能手舒纲举几乎每天不忘忙里偷闲,在微信朋友圈发短视频,分享劳动的乐趣、新技术新品种的优越性,以及丰收的喜悦。近几年来,他坚持每年种2000亩双季稻、1000亩一季稻,还有数百亩不等的再生稻,农机社会化服务也做得红红火火,成为当地村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舒纲举是湘潭市众多现代农业新农民中的代表,他经营的规模农业产业,是湘潭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最近五年来,湘潭市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着力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粮猪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粮食、生猪、蔬菜等主导产业成绩斐然,与之相关的新业态、新型经营主体陆续出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三带三帮”产业扶贫举措获全省全国推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卓有成效,经验与成果全省领先,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硕果累累

湘潭地肥水美,气候适宜,一直是全省全国重要的粮食、生猪生产基地,拥有湘莲、沙子岭猪、九华红菜薹、湘潭矮脚白、壶天石羊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具备良好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2015年,湘潭市被农业部认定为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迎来“国”字号平台。

最近五年,湘潭市围绕“一县一特”和“千亿产业”集群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各县(市)区、园区瞄准粮食、生猪、湘莲、茶叶、油茶、蔬果6条产业链,着力打造“一链一园”“一链一公用品牌”。 湘潭县梅林桥、湘乡市东郊、韶山市银田、雨湖区姜畲等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持续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70家经营主体累计投资34亿元,年产值达46.3亿元。全市粮食生产“九代”模式日臻完善(代育、代耕、代插、代防、代管、代收、代烘、代储、代销),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5G智慧农业”项目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抓主体、强龙头,是湘潭市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03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9家、省级示范社63家、市级示范社351家;拥有家庭农场4534家,其中省级示范场34家、市级示范场18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陆续增至706家,其中国省级龙头企业3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4.26:1,全省领先,伟鸿公司和步步高集团分别入围省标杆龙头企业和农业优势特色产业30强企业。

在全力做活农业“接二连三”文章的过程中,全市各地狠抓人财物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共建成省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52家。其中——

岳塘区昭山镇七星村探索出了“处处是景点、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日均接待游客达2000余人次。

湘潭县乌石峰村利用彭德怀故居旅游优势,与市内一家旅行社合作,流转闲置民宅,打造“乌石峰三十六坊”,形成了人居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增收的“乌石峰模式”。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抓手,连续几年来,湘潭市认真开展清产核资、集体组织成员身份确定等工作,赋予村民充分权能,不断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呈现出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城镇与乡村逐步融合的良好态势。目前已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472个、组级2个。其中,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利用集中流转的2800多亩耕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湘潭市粮食生产面积255万亩、总产量121.5万吨,生猪出栏235.2万头。全市“3+3”(粮油、畜禽、槟榔和湘莲、蔬果、花卉竹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960亿元,其中湘莲总产值近90亿元,占全国的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同比增长7.2%,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4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湘潭答卷”

掷地有声

2014年,湘潭市有省定贫困村5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183户118587人。2016年,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019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74%降至0.16%,韶山市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

去年,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06户3353人如期脱贫,脱贫监测人口、边缘人口致贫风险基本消除;“三带三帮”产业扶贫经验全省、全国推介,其中“一亩田脱贫”模式入围全国百佳案例;稳岗就业工作保持全省第一,连续3年获省政府表扬

邓述东、王跃龙、赵建成等3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湘乡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韶山市韶山乡韶阳村村委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决战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湘潭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在精准上做文章、在精细上下功夫。

自2015年以来,全市共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516支、市县两级驻村干部1426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4.3万人,实现省定贫困村、基础薄弱村帮扶责任全覆盖,先后涌现出“红手印”挽留的赵建成、“走路书记”王光辉、“带着儿子驻村帮扶”的朱文礼、盛放在扶贫一线的“铿锵玫瑰”贺百炼等一大批驻村帮扶先进典型。同时,湘潭市先后与湘西州永顺县、古丈县共同建立劳务协作脱贫机制,共建就业基地、培训基地、创业基地9个。

全市各地在狠抓上学、就医、住房和饮水安全“3+1”保障、实现各项考核内容100%达标的同时,通过一户一策、一村一品等手段,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大力拓展消费扶贫渠道。送岗、送智、送策和稳扶贫就业基地(车间)、稳劳动密集型行业、稳贫困人群的“三送三稳”就业扶贫手段,累计让1.7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韶山市清溪镇的“蚯蚓达人”向献明、湘潭县分水乡的“领头羊”肖加强等许多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之后,进而成为当地产业致富带头人。

围绕全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湘潭市因地制宜将贫困户“植入”项目链、产业链,创新推出“三带三帮”产业扶贫举措。先后探索总结出湘潭县“一亩田脱贫”模式、湘潭县立华牧业“扶贫农场”模式等10大产业帮扶模式。共有110家非公企业和39家行业商协会结对帮扶59个省定贫困村;1057家企业参与“千企联万户”行动,结对帮扶贫困户10537户,通过就业、创业和农产品销售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成为“三带三帮”产业扶贫的主力军。

截至去年底, 全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36个 ,形成了以沙子岭猪为重点的特色畜禽水产养殖产业链,以湘莲、蔬菜、茶叶为重点的特色经作产业链,以槟榔、楠竹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以花卉苗木、休闲体验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业链。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渠道,有33114户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联姻”,帮扶占比达87.2%;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愿望的贫困户,产业帮扶与利益联结覆盖率100%;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落实到户、惠及到人,“两业覆盖”率全省领先。

“优质湘猪工程”项目

  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28日,湘潭市召开湘沙猪新品种(配套系)发布暨湘猪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核心举措、关键技术和经验成果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

近年来,湘潭市立足“四保”目标(保产、保供、保价、保稳),坚持“三转”理念(生猪产业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从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从单纯养殖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践行“四化”路径(特色化、链条化、绿色化、精准化),稳步推进优质湘猪工程高质量发展。去年,尽管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但湘潭市仍出栏生猪235.2万头,超过省定任务。

在深入实施优质湘猪工程、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的过程中,湘潭市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安排专项资金、明确专门机构,持续开展沙子岭猪保种选育工作。并与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以沙子岭猪和引进猪种为育种素材,成功培育出湘沙猪新品种(配套系),这是全省第二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的畜禽新品种。目前,湘潭市拥有一个沙子岭猪国家级保种场、2个扩繁场、3个保种区,共保存沙子岭种猪6000多头,年供种能力达20万头。

围绕保供应、增效益目标,湘潭市坚持用产业链思维抓生猪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条涵盖饲料兽药生产、种猪选育扩繁、规模养殖、肉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经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先后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4家、省级37家,生猪规模养殖比例提高到65%以上,智慧养殖设施覆盖率达60%以上,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100%。全市拥有饲料加工企业21家,年产能达230万吨;兽药动保企业4家,年产值3亿余元。伟鸿食品、汇弘实业等21家肉类加工企业产销两旺,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达640万头,冷链库容量达2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80亿元,年创税2亿余元。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以实施“优质湘猪工程”项目为契机,坚持精准施策,服务产业发展,着力在政策引导、招商引资、产业及市场培育上下功夫。主动对接国内外行业知名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来潭投资生猪产业。目前,在建重点项目37个,如湘瀚农牧公司与正大集团合作的50万头湘沙猪产业园、合力农牧公司6万头湘沙猪繁育场等。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沙子岭猪肉进平台、进商超、进餐馆“三进”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全方位促进优质湘猪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稳步向纵深推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继持续开展了6年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之后,湘潭市于2018年启动为期3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去年圆满收官。农村垃圾处理付费制、厕所革命“五个注重”等经验和模式在全省全国推介。湘潭县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韶山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湘潭县乌石镇跻身全国卫生乡镇。

垃圾去哪里?

垃圾去哪里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湘潭市狠抓“三化”(网格化、项目化、分类化)提升垃圾治理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100%,各乡镇实现垃圾压缩中转设施全覆盖。

其中,湘乡市泉塘镇重点围绕“二度三化四分”(即认可度、践行度,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理)进行大胆探索,形成并推广泉塘村“精细型”、军塘村“实效型”和锦屏村“自主型”3种模式,效果明显。

湘潭市农村垃圾处理付费制始于2019年6月,开创省内先河,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指导性实施方案、率先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此举既有效增强了村民的参与度和主人翁责任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不足。

厕所革命

  “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至2020年,全市共完成户厕三格式化粪池新(改)建82079座,一、二类县(市)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达98%、88%以上。今年,全市有33770座改厕任务,截至9月10日,各县(市)区、园区整体完成率接近90%。目前,各地都在冲刺本月底全面竣工目标。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近几年来,湘潭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十百千万”创建活动,先后创建了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101个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0个美丽屋场,101127户美丽庭院星级户。与此同时,发挥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创新推出“美丽庭院+”模式,让美丽庭院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传承乡风文明的载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多面广线长,没有清晰的思路和强硬的手段,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近几年湘潭市坚持“三个创新”(创新整治标准、创新群众发动、创新筹资渠道),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村组组织、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共建共享格局。市、县、乡考核奖惩机制不断完善,村级环保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和移风易俗劝导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各地均实现了无害化厕所、垃圾分类、付费服务机制“三个全覆盖”,经验和成果全省领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湘潭样本”日益凸显。

0

评论

更多推荐